专业介绍白皮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白皮书 (专业代码:120102)
日期:2021-12-28 16:52:35  作者: 来源:  浏览量:83

一、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定位

面向社会信息化建设需求,培养掌握管理学基础理论以及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备信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管理及业务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在企事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与运维、项目管理与监理、数据分析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了解国家和社会现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掌握管理科学基础理论,熟悉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具备信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管理及业务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与运维、项目管理与监理、业务数据分析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3.培养规格

(一)知识要求

1)具备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公共基础知识;

2)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和基本理论;

3)掌握计算机科学及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4)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4)熟悉信息资源管理与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

5)了解与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有关政策和法规;

6)了解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前沿和发展动态;

(二)能力要求

1)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

2)具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

3)具有信息的采集、组织和分析处理的能力;

4)具有企业业务数据分析的基本能力;

5)掌握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的理解、识别与优化能力;

6)掌握信息系统项目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7)掌握信息系统开发和测试的能力;

8)掌握信息系统实施和运维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监理的能力

10)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

(三)素质要求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注意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专业思想;

2)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3)具有科学、务实的态度,具有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5)掌握较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有客观认知社会的能力,掌握必需的法律知识,能尊重道德规范和传统文化。了解本专业工作的意义、现状、基本政策和法规,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专业思想。

4.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

形成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课程设置结构,注重培养学生在掌握各种的项目管理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和开发工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视角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组织的管理活动中。构建了“一个平台、两个模块”的专业课程群,在共同的专业基础上,按照信息系统开发与信息系统管理两个专业技术特色模块,进行分模块培养,定期或适时修订,优化调整课程体系,总学分为165,达到国标要求,开设了专业基础、专业技术类课程,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按国标要求全部覆盖。

密切关注技术发展和产业需求,结合特色定位,开设了一定数量的有特色的专业拓展类课程,形成了四层次(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综合应用层次)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导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程序设计、工程应用数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用数据结构、实用运筹学、企业业务流程与优化、需求分析、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应用、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课程体系与学分结构如表1所示。说明:

1)公共必修课包含思政、英语、体育、劳动和创新创业等类课程。

2)专业必修课包含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

3)专业限选课包含以一个或多个不同的专业应用点而构建的一个或多个课程群。

4)通识限选课包含艺术类课程(2学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1学分)。

5)任选课包含素质和能力拓展类课程。

1 课程体系与学分结构

(二)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验、实践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

(1)课内实验

在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编程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用数据结构、企业业务流程与优化、需求分析、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应用、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等核心专业课程中开设学时占比为50%的实验。课内实验由相应的授课教师进行指导、实验结果检查,实验完成后需提交实验报告并由授课教师评分,将实验评分计入该课程的平时成绩。

(2)实践课程

开设企业信息系统特训班。在企业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实训、企业信息系统概要设计实训、企业信息系统详细设计实训、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与工程验证实训课程中,完成1个真实的信息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由2-3名教师共同进行指导,考核分为三个部分:完成任务的程度(包括成果验收时的代码质量、界面设计的合理性、流程的合理性、文档质量、工作量等)、组长评价、考勤和坐班。其中成果验收结果(占60%)、考勤和坐班(占20%,量化)、组内评价(占20%)。

(3)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修完专业课程之后必须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进入本专业的实习基地或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认识和参与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测试、运维、业务数据分析等实际岗位工作的实践。实习完成后要求撰写实习总结报告,并依据实习情况给与实习成绩评定。

(4)毕业设计(论文)

结合信息系统开发与信息资源管理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某一个实际的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与测试等工作;或者针对某一具体的企业业务来进行业务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企业业务或流程的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调查研究与文献阅读、技术路线设计、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程序编写与测试以及毕业论文撰写等。并要求进行选题、开题、中期检查与论文答辩。依据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评阅和答辩等各个阶段的评分形成最终成绩评定。。

5.师资队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共有教师21名,其中专任教师17人,兼职教师5(折合3),其中中青年教师1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5.71%,年龄层次合理;其中博士学位人数为1人,占中青年教师的4.76%;具有硕士或相当学历的人数13人,占比61.90%;教师来自全国10多所知名高校,学缘结构合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为9人,占比42.86%,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人数为17人,占总教师人数的80.95%,双师型教师10名,占比47.62%;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或相近专业背景者16人,占比76.19%

6.教学条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包括信息系统集成实验室、ERP实验室等8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及设计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室利用率达到60%以上,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约5705.8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约8.95平方米,均达到专业国标规定的基本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计算机技术,数学,管理学,逻辑学,信息产业经济,信息知识传播,经济学等领域建立专业图书资料,其专业图书种类较多,图书数量能基本达到专业国际规定的生均图书100册以上(含纸质与电子图书),配备了知网、维普、IEEEACM、百度文库等电子资源数据库,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一)协同育人,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协同育人实习基地,举办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特训班(已举办10期)快速开发班和通用开发班2个,师生一起承接外包项目,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科研课题等,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师生共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学科竞赛,以专业教研室为基层管理机构,以学生为主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积极参与,通过专业项目特训班、网络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已举办8期)、各类专业课外学习小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挑战杯等专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多层次进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课程思政,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培育并完成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建设。选取4门左右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学进行试点,明确每一门课的教育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都有“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体现育人和价值塑造,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要求融入课程教学。